【楮树】
楮树,又叫构楮树、构树,构桃树、谷木、角树子。小时候不知其名,
2023-07-09楮树,又叫构楮树、构树,构桃树、谷木、角树子。小时候不知其名,因树上常见一种漂亮的甲壳虫,按虫飞行发出的声音,小孩们都管它叫“哄哄”。树也就随之叫“哄哄树”,现在本人习惯称它为构树。“构树”的名字来源于《酉阳杂俎》:“叶有瓣日楮,即叶之缺刻,叶有无缺刻是单株间的变异,今均称为构树。”
楮树属桑科植物,落叶乔木,雌雄异株,叶子有时缺裂成对称,单纯想以树叶的形状来辨识楮树,会让人感到迷糊。因为即使是一棵树上,树叶形状也会不同。
农人以楮树叶喂食鹿、牛、羊等动物,所以又称鹿仔树。也有用嫩叶作猪饲料的,猪吃了楮树叶,昏昏沉沉爱睡觉,有益于长肉。在乡下远足时,也见到过村民采集了楮树叶喂鱼。小时候养蚕,桑叶供应不上,也曾得人指点,用住处边桑科的楮树叶应急。大饥荒人没有饭吃时,除了楮树花充饥以外,其树叶也比树皮、草根强多了。
(相关资料图)
楮树花期4-5月,雄为葇荑花序,雌为头状花序。楮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,但平时不显眼。当果实红了以后,往往容易惹人注意到。所以还有俗名叫假杨梅、野杨梅子。夏天里,楮树果实外泄的条状橙红色果肉可吃。味道有点象草莓,又有点儿象桑葚,但吃多了,嗓子会不舒服。而且野外蝇虫较多,橙红色的果肉水分较多,蝇虫爱吮吸并产卵其间,另外如果树在公路边,扬尘较多,都不卫生。
楮树又因成熟的果实得名楮实子,楮实子始载于汉代《名医别录》,又名为楮实、榖实、榖子、楮桃。果期6-7月,秋天果实成熟时采收,洗净,晒干,除去灰白色膜状宿萼及杂质。干燥果实呈卵圆形至宽卵形,顶端渐尖,长2~2.5毫米,直径1.5~2毫米。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,粗糙,具细皱纹。一侧具凹下的沟纹,另一侧显著隆起,呈脊纹状,基部具残留的果柄,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胚体。气弱,味淡而有油腻感,以色红、子老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楮实子泡水喝,具有滋阴益肾、清肝明目、利水消肿等功效,作为中药,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,骨蒸潮热,盗汗梦遗,头昏目眩,目昏翳障,水肿胀满,小便不利等症。
楮树除种子以外,树皮、树叶、树汁都可以入药。
楮树的俗名很多,诗经称为“榖”,《诗经·小雅》的黄鸟篇也有“黄鸟黄鸟,无集于榖,无啄我粟”。南北朝的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内则说:“榖,此即今构树也;榖构同声,故榖亦名为构”,可知彼时已有构树这一称呼。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木部·楮》则说,“榖楮不必分别,惟辨雌雄耳。雄者皮斑而叶无桠叉,三月开花成长穗,如柳花状,不结实,歉年人采花食之;雌者皮白而叶有桠叉,亦开碎花,结实如杨梅,半熟时水澡去子,蜜煎作果食。”
楮树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可以用来造纸,所以称为造纸树。大多树皮都含有纤维质,但楮树皮除纤维质丰富外,且容易剔除杂质,所以古时候楮树皮成了造纸的重要原料。
西双版纳傣族也以楮树皮为原材料造纸,俗称“构皮纸”,且历史悠久,其制作方法为:构树皮刮去表层,晒干;切成片状,放入池水中浸泡数天,加入火灰、石灰等,利用其碱性,促进树皮软化;取出清洗干净,去除杂质,放入锅里熬煮四至五个小时;再取出放在石头上用棍棒反复敲打,使其纤维尽量张开,分离杂质;放入纱布里进行清洗,过滤,形成纸纤维浆块;将纸浆块放入水池中,搅拌均匀,最后用纸模淘器淘出一层薄薄的纸浆,滤去水份,晾干即形成纸张。在这张纸取出之前,还要用一个小瓷碗倒扣在纸模淘器里来来回回,反反复复地摩挲,使纸张光滑平整。当地人将这种纸张称为构皮纸或土绵纸。即使是今天,当地人仍传承着这种造纸技艺,并利用构皮纸制作傣语叫作“贡飞”的原始热气球,以供节日放飞之用。
还有普洱茶多以构皮纸为首选包装材料,既古朴美观,又经久耐用,透气防虫,传统文化味特别浓厚。
以楮树皮制作纸更多被称为桑皮纸,明清时期买卖契约、分家文书等民间文书档案绝大多数是用桑皮纸作为载体的,尤其是土地买卖契约。桑皮纸纤维长、拉力大、柔软耐磨、耐折叠、防虫蛀、易保存且价格低廉,于是成为旧时百姓重要文件的用纸。许多佛经的抄写,也用的是桑皮纸。宋、金、元时发行的纸币,多用楮皮纸制成。
在中国文化中,楮也成了纸的代名词,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颖与绛人陈玄、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,相推致,其出处必偕。”文中将笔、墨、砚、纸拟人化,称纸为楮先生,后遂以楮先生为纸的别称。宋·庄季裕《鸡肋编》卷下:“三友不居毛颖后,五军仍在楮生前。”楮生语出楮先生。楮墨,指纸与墨,代指诗文书画。
旧时楮树皮纤维因为纤维长、拉力大,还用于制作耐腐蚀、抗拉扯又柔软的船用缆绳。
楮树,树液如乳汁,顾名思义的名字有:奶树、构乳树、谷浆树。楮树汁液内含有酚类化合物,具有与漆酚相似的优良黏合作用,是一种天然的树脂胶。《天工开物》卷中八《五金·黄金》:“以之华物,先以熟漆布地,然后黏贴,贴金字者多用楮树浆。”
楮树叶因背面有涩毛,摸来粗糙,故又称沙纸树,适宜去油污,为洗碗神器,扯一把洗碗,是饭店孙二娘的小妙招。
《诗经·小雅》的鹤鸣篇有“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榖”的诗句,其大意为:园中何地有青檀大树,下面便会有稍矮的构树。可见在一千年多年前,楮树便是一种荒地野生的杂木。如今,我常住的湖南与陕西两地,楮树仍然是外出常见的野树。因为树的木材材质不突出,没有什么名气。如同普通人一般,虽不是什么大材,但性坚韧,耐干旱瘠薄。予人养家济命,全身奉献,不该小觑。
———2023年6月2日西安